您好,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今天是: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
呼伦贝尔市心理援助热线:0470-7373777
医院文化
医院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第三人民医院 >> 首页新闻 >> 医院文化 >>

医院文化

2020 身边的感动

时间:2020-12-31 浏览:7596次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在疫情肆虐的危机时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冲锋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坚守岗位,默默为人民群众的心身健康服务;他们奉献爱心,志愿同行,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深刻诠释了平凡中的伟大!

 

“我请愿,奔赴疫情最前线,拼尽所能救治患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若有战,战必胜!”

一封封“请战书”纷至沓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我院288名员工在请战书上签字,主动请缨,申请去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布满请战书红手印,是铮铮的誓言,是一颗颗火热的心,更有逆风前行的无畏。

他们之中,有的是中国共产党员,有来自于全院各临床科室的主任、护士长,更多的是一线的医生护士,他们都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都是医院的业务骨干,还有主动请缨的非医护工作者志愿赶赴一线。只要有需要,他们愿随时奔赴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奉献自己的力量。

谷冠军、闫雅楠,年轻的心理治疗师。医院首批心理援助医疗组队员,最先奔赴满洲里市,投入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写下请战书后义无反顾奔赴一线,这是他们铿锵誓言的豪迈体现。闫雅楠从满洲里市返回仅几日,又作为第二批心理援助医疗组队员,赴扎兰屯市抗“疫”一线。从抗“疫”一线返回后,他们马不停蹄,又投入到编织我市“心理防疫”网的工作中。“我是党员,请派我去”,“此时我们要冲锋在前”,他们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体现出了一名医者的初心和使命,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

健康所系生命所托,这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不惧艰险、无怨无悔,这是共产党员的精神。面对严峻的疫情,谷冠军、闫雅楠用行动书写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坚定的“请战书”。

 

临床心理科医生郭丽与科室的同事一起坚守在心理援助热线的岗位上,24小时为市民提供心理援助服务。得知父亲病重的消息时,郭丽考虑到疫情防控任务繁重,经过与家人商量后由她的爱人陪父亲去看病,她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缘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召唤,她忙于工作,也没有及时抽出时间,直到她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告知父亲已经离世,等到她匆匆赶到家时,父亲已永远闭上了眼睛,只留下悲伤和遗憾。“父亲离世前,我没能时时刻刻陪伴在他身边,我心里很难受,但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院的工作更需要我,我从不后悔成为一名医生”,郭丽含泪说道。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父亲病逝,在公事与私事、尽忠与守孝之间,郭丽毅然决然地选择“舍小家,顾大家”,含泪坚守自己的岗位。

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张秋雪,在满洲里市开展心理援助工作期间,她的父母双双病重,随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张秋雪与家人联系安排好照顾父母的事宜后,仍然奋战在抗疫一线。“当时我心里非常难过,父母病重,作为儿女,本应该在病床前去照顾他们,但我是一名医生,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我不能回家去照顾他们,因为还有更多的归国人员、一线医护人员需要心理的支持和疏导,我选择留下来坚守岗位,就是想践行入职时候的医生誓言,为人民群众的心身健康服务”。

就是这样普通平凡的他们,在决战疫情的时刻,选择了毫不犹豫的坚守。在呼伦贝尔市第人民医院,还有很多医务人员,他们早早地将孩子送回老家给父母照顾,让自己毫无后顾之忧地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奏响了一曲又一曲动人的战歌。

 

心灵卫士,同“心”。他们是心灵的守护者,为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民众筑起心理防护墙。自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以来,我院多批心理援助专家组奔赴呼和浩特市、满洲里市、扎赉诺尔区、扎兰屯市、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等地,共同开展抗击疫情的心理援助工作。

郭秀华,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抗“疫”开始即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多批队员奔赴抗“疫”一线,为各类人群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心理援助。面对隔离人员焦虑、恐慌等情绪,郭秀华运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疏导,分类诊疗、精准援助,给予他们积极的精神关怀,并及时快速地处理了各类人员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效果。“手机24小时都是开机状态,让有需要的隔离人员随时可以联系到我们”,郭秀华说道:“对于隔离人员的各种负面情绪,我们必须一一化解,将这些不良情绪,在发展为行为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满洲里口岸医疗救治医院,心理治疗师任铸钢穿上密不透风的隔离服,进入隔离病房,新冠肺炎患者、一线医护人员、隔离人员及疫情防控人员进行心理援助。在此之前,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都是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从来没有进入到隔离病房,此次驰援满洲里是他们首次直接面对新冠肺炎患者等群体。作为心理治疗师,我能做的就是倾听他们的心声,接纳他们的情绪帮助和安慰在隔离期间那些困惑的心灵,为他们的隔离、治疗时光带来光亮。”一种倾听,一份陪伴。心理援助专家组成员用倾听与共情,消除笼罩在人们心中的“阴霾”,为民众筑起一道道“心理防护墙”。

他们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件防护服,披上这身铠甲,与新冠病毒殊死搏斗,不放过任何一个样本。他们是核酸检测医疗队的成员,他们星夜驰援奔赴满洲里市,支援当地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工作。19天的时间里,每天24小时轮转式高强度作业,为满洲里全市人民做了3轮核酸检测,并在第三轮检测中将时间缩短至一天半,争分夺秒为前方提供准确的数据。

实验室内的他们忙不停歇,样本分拣、灭活、提取、扩增等一系列工作紧张有序,核酸提取仪、核酸扩增仪等各类设备高速运转。“当天的标本,不管晚上到多晚,我们都尽全力全部完成,不让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以免影响检测结果,对病人的每一份标本负责,慎重审核每一份报告,这是我们的职责”,检验科主任祁冬冬坦言。

虽然他们接触的不是感染的患者,但却是直接接触有传染性的标本,从样本的接收、分拣、编号、加样、检测……每一个实验环节都有可能产生气溶胶的风险,需处处严谨认真,既要保证检验质量完成检验任务,又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刚开始做这个工作,说完全不怕是不可能的,我们相信科学规范的操作、专业的防护,大家经过严格培训,紧密协作,能够尽量避免这种潜在的危险”,检验科医生赵岩每次和父母视频时,都反复科普安抚,让他们放宽心。赵岩的家就在扎赉诺尔区,面对近在咫尺的家门却不能入,心中也多了一丝无奈与悲伤。“我与父母之间的那条平时只有十分钟车程的路仿佛隔了一道天堑,每天只能隔着手机屏幕与父母报平安”,赵岩说:“每次听到父母说家里又给我留了什么爱吃的东西时,对家的思念又深了一分”。

 

 

出征,驰援,凯旋。

锦旗、感谢信抗疫纪念牌和荣誉证书,这些物品承载着感谢与不舍,陪伴着队员们平安健康返程。

我院心理援助专家组、核酸检测医疗队纷纷载誉而归。

 “白衣执甲国门显英姿,风雨共担驰援见真情” ——满洲里市人民政府敬赠;

“同舟共济逆行驰援,众志成城抗击疫情” ——满洲里市人民医院敬赠;

“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彰显英雄本色”——满洲里口岸医疗救治医院敬赠;

“携手共济克时艰,众志成城抗疫情”—— 满洲里市疾控中心敬赠;

“抗击疫情,守护国门。致敬最美逆行者!”——满洲里市新冠肺炎境外疫情输入防控工作指挥部。

“值此举国欢庆、阖家团圆之际,感谢您依然奋战在境外输入防控心理干预工作的一线,全力护航境外回国隔离人员的身心健康,诠释了精神卫生人的医者仁心、大爱无疆。您是最美的天使,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项目办。

……

一面面锦旗、一封封感谢信不仅是荣誉,更是新的使命。精神卫生人用行动践行医者的初心和使命,继续为民众的心身健康服务

 “年初支援莫旗,五一支援满洲里,十一支援呼和浩特,年底再次支援满洲里,面对过很多的突发状况,也收获了很多好在2020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做一个简短的告别。走过这一年,每个人都已成长不管未来如何,我们都已准备好了勇敢面对”,年底驰援满洲里归来的心理治疗师任铸钢说道。 

驰援归来的他们,返回自己的岗位,变了的是工作的地点,不变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疫情防控“守门人”

在医院门诊大厅,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医务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科室,却因同一目标坚守岗位,以规范的流程、优质的服务做好预检分诊工作,把好疫情防控的第一关口,为保障院内新冠疫情“零感染”筑起了第一道安全防线。

在瑟瑟冷风中,一个班值下来,脚站肿了,胳膊麻木了,声音沙哑了……们没有丝毫怨言。为了保证不漏检,他们控制饮水,避免上厕所,时刻坚守在岗位;面对每一位患者和家属,他们耐心检测体温,详细询问,做好预检分诊记录;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戴着口罩,因不停的说话,有时候感觉特别憋闷;在门诊入口处,非常寒冷,他们就披上大衣来御寒,还相互笑称“军衣人”没有人员来往时,他们仔细地进行擦拭、消毒。

“每天重复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重要而极具挑战,一旦个别来就诊患者刻意隐瞒了接触史或用药史……这都需要分诊护士高度警惕,严格把好关口。因为责任重大,所以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门诊护士长公艳说:“每天还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有来买药的,有来看病的。不符合进入条件的,理解的有,说难听话的也有,有时候挨骂了心里很难受,觉得很委屈,但我一想到他们是到咱们医院来了,我们还是要保持最好的态度与他们沟通”。面对比平时多出来的流程,有些患者还是不理解、不配合,他们却仍然面带微笑,耐心解释,快速处理,克服身体的不适和心理的委屈,把好关口、守卫第一道防线。

口罩遮住了他们的脸,却遮挡不住他们坚毅的眉眼。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们经历了冰火两重天的考验。从雪花飞舞到春暖花开,送走骄阳似火的夏日,天高云淡的秋天,又迎来了滴水成冰的冬天。但他们依然坚持按流程预检,未有丝毫松懈,用实际行动守护着广大患者及全体员工的健康

 

隔离病房,不隔离爱

他们每天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值守在隔离病房一线,对隔离和重症患者耐心劝说、喂水喂饭,为患者擦洗身体、理发、剪指甲……他们用实际行动让患者感受到医院的关爱与温暖。他们是重症监护(隔离)病房(九区的医护人员。

为了让新入院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并在疫情期间保障新入院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安全,我院特设立了重症监护(隔离)病房(九区方便医护人员24小时观察新入院患者,减少医院输入性病例的风险,保障患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最大化的做好医院疫情防控工作。

病房内有一位已近70岁的患者,无儿无女,没有家,平时住在宾馆里,生活中非常缺乏安全感,总是用土办法把宾馆的门插上。来到医院之后,老人还是很害怕,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他经常把输液针拔掉,护士们一遍一遍的安抚他,不厌其烦的为他重新打针。老人因为排便不畅无法正常饮食,护士们为保证他的饮水量,分次、少量的将水喂入他口中。夜间老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护士便坐在他的床旁,为其扶手以防输液针脱落。老人的液体入量大,总想小便,无论白天黑夜,护士们总是耐心协助他排尿,由于年龄较大,老人的小便会很急,一不小心就会溅到护士的手上,即便这样,护士们也毫无怨言。后来老人状态越来越好,他经常对护士们感慨:“你们真是一群好孩子,要是有你们这样一帮儿女在,我的晚年一定会很幸福!”

病毒无情人有情,虽然医院采取各种防控措施隔离病毒,但医护人员的爱没有隔离,他们把心中的大爱奉献给患者。

 

爱心车队,志愿同行

疫情防控之初,每座城市都被迫按下了“暂停键”,志愿服务成了每座城市不可缺少的一束光芒。在我市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停运的情况下,有这样一支特殊的志愿者服务队,穿上白服,他们是治病救人的医护人员;驾驶爱心车,他们是无私奉献的最美司机。他们是我院爱心车队的成员,自我院团委积极响应党总支号召,组建“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爱心车队”以来,他们互相接送同事上下班。

儿少精神科一区护士袁海涛每日清晨6点准时到指定地点接送上班同事。“同事们上班太早,没有车不方便,力所能及的帮助大家,能帮多少算多少,要坚持到抗疫胜利的那天”,袁海涛说。

奔波接送,不辞劳苦。他们每日在微信群里发布搭乘信息,开车在路上奔波接送同事,他们不计距离,只为了让同事能够按时上班,平安回家。

每天把同事安全送到家,他们才算踏实。大家在微信里互报平安,这一天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结束了。

 

2020年,虽然是艰难的一年,但总有一些温暖与感动随行,似冬日的暖阳,灿烂明亮,温暖人心。

2020年,我们身边有太多的感动。

“疫”时刻,他们“医”无反顾。四季流转,唯有坚守不变。因为他们是精神卫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