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时间:2020-04-10 浏览:14130次
人生有诸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与精神病患者握手,第一次给精神病患者发奖品,神话般的故事,就在2018年9月27日,国庆节的前夕,发生了。走上台,不是很自在,还有点五味杂陈。
主持人小康,十多年的护龄,主持的很轻松,与患者互动的也颇自然。之前上台给患者颁奖的主任、护士长也是自然态,与患者有微笑、有眼神的交流,看得出,他们走的很近,关系也不错。
医患矛盾是现实社会的一个大问题,在这儿,医患却交融。是异域风景吗?我从医院9月20日举办的“情系中秋、爱助康复”医患文艺演出中袁焕英助理、马斌主任的眼神、语气中找到了答案。
她们的眼神、她们的语气,只有在母亲看孩子、老师看学生,母亲待孩子、老师待学生时才能见到,那是人从心底透出的最自然的“善”。
不是亲身经历,谁都以为这似乎太“玄乎”,海市蜃楼一般。9月10日以后,在医生、护士的陪同下,我几次走进病房。“姐姐,他是谁呀?”一个年纪略小的女患者拉着护士的手问。护士轻轻抚着她的头,答道:“他呀!他是新到我们医院的领导。”“那他是院长吗?”“不---是(微笑语)。院长还是以前你见过的张院长,他是另外的领导。”“噢”。
这是与精神病患者的对话吗?是我们概念中那样疯疯癫癫、蓬头垢面、怒目圆睁、胡言乱语的“疯子”形象吗?他们(她们)穿着患者服,很整洁、很干净。起床、洗漱、就餐、吃药、活动、检查、就寝,很有序,每天的生活很规律。
病房是封闭的,却营造着“家”的氛围。“家”在这里意义特殊,听听护士康刘丽在“回家”的演讲中说的吧!“在我们封闭的病房内,将近700名患者,其中有三成是回不去家的,他们的双眼暗淡无神,没有家的希望。很多时候,患者、医生、护士,包括患者家属都忘了还有回家这么一回事,忘了他们还有家。面对这么多回不去家的患者,我们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那双时而浑浊时而清醒的眼睛什么都不做吗?我的良心告诉我,不行!我的医德告诉我,不行!我的人性告诉我,不行!我们在同一时间、地点扮演不同的角色与患者进行心灵沟通,与患者‘同吃、同住、同呼吸,共同分担痛苦,共同分享快乐’。”
这就是“零距离服务”、亲情服务、感动服务、人性化服务。他(她)们如哄孩子一般哄患者吃饭睡觉,又像子女一般守候在他们的病床前,带领他(她)们唱歌跳舞、谈天说地、下棋、做游戏,为患者擦身、洗头、剪指甲、喂水、喂饭,等等,细致而贴心。这不就是家?不就是家的温暖吗?
“患者如亲人”、“有困难找护士”、“您的满意是我的目标”,入眼的护理服务承诺;“以人为本、爱心为灵魂、慎独为根”的护理理念;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的临床护理发展方向,透出的是人文,突出的是人性,体现的是尊重、理解、平等,大写出了一个“爱”。
医患联欢会、医患趣味运动会、患者艺术作品展、患者演讲比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等等。让患者走到台前、走到台上,接过小小的奖品、纪念品,做人的尊严便昂然于心、昂然于世,人性的辉光闪耀。
一群特殊患者,一众爱心使者,弹奏出了爱与责任的协奏曲。
张利明
2018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