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文化
时间:2020-04-10 浏览:10859次
“牡丹之歌”,一位患者深情地歌唱,以此作为“三八”妇女节礼物,送给抚慰他们心灵的“天使”。歌声中,几位男患者款款走来,礼貌而大方地邀请坐在前排的女性院领导翩翩起舞。那样的从容,那样的自信。
又一曲快四音乐响起,主持人一声邀请,众患者纷纷走上舞台尽情舞蹈。一位穿着演出服、身材娇小的女患者走到我面前,低而清晰地说道:“领导,可以请您跳支舞吗?”我诧异,但也未犹豫。已十多年不曾跳舞,生疏、僵硬,她则娴熟,小小的身躯却是主动者,我在随着她的节奏而动。在她面前,我是学生,她一直在鼓励我,叫我放松,还给我讲跳舞的好处。舞曲终了,未等我缓过神,她颇有礼貌地说了声:“谢谢领导。”尽管我也及时道谢,但还是有些愧疚,我没有她反应快,没有她礼貌的及时。
2018年10月,我写了一篇短文《别样的演讲,一样的情怀》。那是我第一次给精神障碍患者演讲当评委时的感悟。今天,人生第一次与精神障碍患者跳舞,还是被动的。回到座位后,即写了一行字“大写的尊重,心底的和谐”。随孙伟副院长拍摄的视频一同发给一友人,她连赞“正确”!我越想也觉得相当的正确。
昨天写将于14日参加自治区卫健委组织的健康促进医院经验交流会医院交流材料,在护理部分写了一句话“没有对精神障碍患者最起码的尊重,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精神障碍患者确实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但他们也确实是和患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一样,是病人,他们发病时的表现只是疾病的表现。他们也是有人权的独立个体,全社会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善待,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如此,尚可称得上是一个健康的、和谐的社会。
一个不理解精神障碍患者,对他们没有爱心、同情心的人,谈不上是一个健康的人,更谈不上是一个善人。
很多人都说,在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患者是幸运的,更是幸福的。那里的年轻护士称年纪大一点的患者为“阿姨”、“叔叔”、“大爷”,甚至是“爷爷”,很多患者则称他们为“姐姐”、“老妹”、“小伙子”。所有的活动中,我们都称他们为患者“朋友们”。在一个特殊的区域里,常常还有朋辈的支持。含泪感谢医护人员,那均是患者心底的声音。
前些日子,六区的护士长王薇给我送来一篇护理日志“听见花开的声音”。一位33岁的女患者,2014年因家庭问题出现精神异常,家境贫寒,2018年9月才入我院治疗。入院时的她,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不知洗漱和换洗衣物,怀疑饭里有毒拒绝吃饭,也不说话。医生根据她的病情,分段进行治疗。 护士则如教育小孩、服侍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般,从一个一个单字开始教她说话;领着她如厕,教她如何方便;与大家共进餐,引导她进食;教她如何料理个人卫生,变得漂亮。今年3月的一天,她终于开口说话了。说的第一句话,不是爸爸、妈妈,不是想家、回家,而是断断续续的“谢谢”。在场的医生、护士无不激动落泪,他们说这不连贯的一字一句是他们听过的最美的声音。如花开的声音,是爱的吟唱。
音乐声起,患者便落落大方邀请院领导、医生、护士跳舞,那不是“疯”了,而是家的人文情怀,平等、理解、尊重;也不是“疯癫”,而是作为一个人的风范,尊严、自信、乐观。
我们的院歌唱到:“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走在路上,不是谁先谁后,或手拉手那么简单。
张利明
2019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