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呼伦贝尔市第三人民医院官网 | 今天是: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
呼伦贝尔市心理援助热线:0470-7373777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第三人民医院 >> 首页新闻 >> 医院新闻 >>

医院新闻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

时间:2016-06-21 浏览:4331次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1.webp.jpg

2013年4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刘新乐视察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后评价道,“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全区精神专科医院系统中处于前列,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这与医院领导的积极创新、锐意进取和广大员工的齐心协力是分不开的”。中肯的评价道出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近几年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业绩。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建院于1980年,时名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建工局精神病疗养所,建筑面积不足200平方米(山脚下平房),床位20张,医护不足10人。艰难跋涉至2008年,医院仍地处远离市区十多公里的一个山坳里,建筑面积也只有3451平方米,床位150张,设施简陋、房舍破旧、通信不畅、人员不齐,医院只是单纯地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治,对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看护。就在这一年,在国家对精神(心理)疾病空前重视的条件下,医院移交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年8月,一个积极为民之想办事、能办事的领导班子组成,至此在不到5年的时间医院华丽蜕变。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2.webp.jpg

前瞻定位,改善环境

    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华丽蜕变当首先得益于有一个放眼长量、积极为民的领导班子。班子组成伊始,他们将“发展”确定为医院的主题,同时冷静、客观地分析了医院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条件,认为首先应解放思想、解放思维、解放双眼,跳出医院看医院,在一个更广大的空间内重新确定自己的发展坐标。医院的立足点是,站在国际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紧紧围绕“如何提高全市人民的精神卫生水平”这个根本问题来做文章。据此,他们确立了“从整体上增强全市精神卫生防治能力,提高精神卫生服务水平”的总目标,确定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办院方针和精神、心理疾病治疗的“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定位。以精神疾病诊疗为主,同时开设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心理危机干预中心、老年病科、内科、妇科、口腔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体检中心、睡眠医学中心等专业科室。确立了“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和“在办院兴院上坚持以医务人员为本位,在医患关系上坚持以患者为本位,在发展内涵上坚持以质量为本位,在管理价值取向上坚持以服务为本位”的发展理念。坚持科研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依法治院的发展战略。

   2009年10月,医院即组织专人着手制定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着力改善医院发展环境,建设新医院,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强化文化建设,创建“精神专科三级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和“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

(一)建设新医院,优化就医环境

   新医院是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而确定实施的2010年10项公共公益项目之一。工程占地面积9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4189平方米。编制床位400张,开放床位600张。工程建设中,医院加强领导、强化责任,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及程序进行建设,确保工程质量,并于2012年6月提前投入使用。至2014年底,按国家三级专科医院标准设置,就建成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的内蒙古自治区范围内一流的精神专科医院。

   自2012年喜迁新址,医院不断优化患者就医环境。建设了荣誉室、文化长廊;建设开放式、花园式医院,开展院区环境绿化、美化工作,环境布置处处体现人文性,保证公共区域宽敞、整洁、安静、舒适;把温馨优质服务贯穿于医疗服务的全过程,积极开展创建“优质服务窗口”活动,努力做到主动服务、热情服务、周到服务;优化服务流程,通过组织导医、导诊、发放健康手册、“先诊疗、后结算”等方式,为患者就诊提供方便。开办了无假日医院,开展了网上预约挂号、网上在线咨询等业务。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3.webp.jpg

张雄院长常说一句话,落后的观念难发展,落后的设备同样不能发展。从2010年始,医院积极筹措资金购买了核磁共振、全身螺旋CT、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等常规设备;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脑功能分析仪(脑ET)、睡眠分析仪、心理CT系统、精神压力分析仪、脑诱发电位仪、眼动检测仪等精神专科诊断设备;智能音乐放松系统、认知损害矫正系统、经颅磁刺激仪、多媒体大脑生物反馈治疗仪、智能宣泄放松系统等治疗康复设备,医院的软硬件条件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张雄院长提出,医院管理要体现特色性、时代性、发展性,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医疗质量。几年来,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着力加强全院职工的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形成了“质量兴院”的良好风气。医院建立了科学的管理体系,落实了各级各类岗位责任制,实行了首诊医师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会诊制度、病案讨论制度,加强了医疗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了《综合目标管理下的科室量化方案》,制定了《医院十三项核心管理制度》、《医疗质量控制实施方案》及《院领导行政查房制度》;把医疗安全放在突出位置,认真检查重点科室和重点环节,对医疗、护理、药剂、门诊、医技等各层面工作实施全面跟踪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了“层次分明、职责清晰、功能到位”的医疗质量控制组,完善了各项医疗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规范医疗流程,建立了检查、考评、反馈制度及可追溯机制。畅通了患者就医渠道,特别注重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工作。对有自杀和危险性倾向的患者,医院建立了相关的制度,建有专门的康复计划,由专人负责随访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患者对自己或社会造成危害的可能性。科学的制度规范了医院的运行,保证了医疗质量的持续提高。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纠纷发生率为零,好转治愈率98%以上,床位使用率保持在100%以上。

   同时,医院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几年间,陆续建立了HIS系统、LIS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病案管理系统、体检系统、监控系统、物资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财务管理与成本核算系统、电子病历审核系统、办公OA系统、合理用药系统、危急值系统、门诊窗口身份证识别系统、临床路径系统、医护人员安防报警系统、病历质控与评分系统、医院反统方系统、数据容灾备份系统等。完善了电子病历数据库,实现与市卫计委卫生信息平台对接,定时上传患者门急诊、住院、检验检查等数据,确保上传的患者信息、病历信息、医嘱信息、检查检验信息、病案信息等业务数据完整、一致、准确、及时。信息化建设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和信息资源共享,规范了医院管理,医院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精神专科医院中首家使用网络信息化管理的医院。

(三)开门办院,宣传营造氛围

   开阔视野、拓展思维,开门办院、借“脑”发力,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形成的共识,也是医院几年来快速发展的一大法宝。聘请专家讲学,开展学术交流,每年选送多名青年医生到国内一流精神专科医院学习,使医院的发展有了后劲。医院先后与内蒙古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安定医院、大庆精神卫生中心建立了友好关系。同时成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学研究基地、齐齐哈尔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教学医院、内蒙古民族大学临床医学院精神卫生教学实习基地、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实训就业基地、呼伦贝尔学院心理学教学基地。特别是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每年邀请有关专家到医院讲学、巡诊,医院每年也派出多人次到回龙观医院学习。2016年4月,医院正式成为北京回龙观医院京蒙省际医院对口支援单位。

   精神病院往往给人以某种神秘感,过去医院关门办院和大众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的欠缺又加剧了这种神秘感。几年来,医院在开门办院的同时,加大了对医院宣传和对人民大众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的力度。医院创办了《呼伦贝尔心理卫生报》、开设了“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网站”,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宣传医院,向大众宣传、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同时,我院还自行拍摄专题片和微电影,其中《心灵的家园》参加第二届中国医院微电影节活动,荣获“最佳团队表演奖”,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家入围并获奖的作品。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4.webp.jpg

此外,医院还利用“世界睡眠日”、“科普活动宣传周”、“全国助残日”和“精神卫生日”等特殊节日,组织心理、精神卫生专家开展义诊宣传活动,发放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单近百万份。进一步提高了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障碍防治核心信息知晓率。

人资为本,科研提质

   医院领导认为,在医院发展的物力、财力、信息、人力等四大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能动、最积极的因素,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事关医院的最终发展。“人”才是医院建设和发展的本钱。

(一)文化育魂,提升职业道德

   文化似水,润物无声,却凝结一切。领导班子十分注重医院的文化功能,以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以追求人和技术设备的最佳结合为中心环节,以创造为患者提供人文关怀的医疗环境为目标,引导职工将个人理想与医院目标有机结合。以历史的视角,医院确立了“尊重、理解、诚信、平等、宽容、和谐”的院训,提炼出了“自强不息、创新奉献、精医厚德、关爱心灵”的医院精神,创作了院歌《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提出了建设“心灵的驿站,健康的家园”之目标和“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健康的心理成就健康的人生”、“关爱患者是我的本职”、“患者如亲人”之理念。建设了文化长廊,开展了“道德大讲堂”、传统文化讲座和座谈;组织新上岗员工岗前培训,前往医院旧址参观,了解医院艰辛的发展历程;举行新入职员工入职宣誓、护士节授帽仪式、医师节授医师礼仪式等活动,加强职工对医院及医院文化的认同感和医院发展的向心力。开展了以“释放激情、追逐梦想、凝聚力量、提升服务”为主题拓展训练活动。提出“中国梦、精神卫生梦、我的梦”,号召每位医务人员、每位患者都有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做到“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尊重人格”,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5.webp.jpg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记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别样奉献6.webp.jpg

(二)注重内涵,狠抓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特别是新班子所确定的医院发展的目标要求,着力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医院。确立了医院与医务人员良性互动、双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思想,把医务人员的学习放在战略层面来抓。制定了年度和月度学习计划,成立学习考核小组定期考核学习成果,重奖学习有成就人员,并将医务人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纳入年终考核,以制度的方式促使医务人员去学习;积极鼓励职工通过自学、参加函授来提高业务理论知识;采取院内培训、外出进修、深造学习、聘请专家等多种方式,使职工了解和掌握医学科学发展的动态,提高业务水平,使之适应和跟上二十一世纪科技的迅猛发展。同时,医院广开门路,克服没有编制配套资金等各种困难,积极引进各类医院急需的专业人才,改变医院原有的人才结构,为医院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储备力量,一批大学生和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已充实到临床一线。更为可喜的是,引进的人才和医院原来的同志很快就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融为一体,且为实现医院的目标同心同德。

(三)着眼科研,提高医疗品质

   医院立足临床搞科研,着眼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对患者的服务水平,成立了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对科研工作进行指导,制定了“关于申报科研及撰写论文的规定”,对科研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着重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对临床医务人员分配科研任务。鼓励全院人员结合本职工作,积极开展科研和撰写论文,并加大奖励力度。2010年以来,有200余篇论文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特别是科研项目,打破了1994年以来沉寂的局面。2010年以来立项科研课题15个,其中,《高寒地区老年抑郁症状心理社会因素调查研究》、《内蒙古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状况研究》、《呼伦贝尔地区酒依赖综合征家庭儿童受虐待精神状况的调查研究》、《森林脑炎所致精神障碍临床研究》等8个课题结题并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更为可贵的是,医务人员将论文、科研与临床实际良性互动。临床开展了心理治疗、精神压力分析、心理测查、脑电分析、睡眠分析、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新型抗精神病药奥氮平使用、疑难精神障碍、老年期谵妄的诊治、脱瘾治疗、急性精神药物中毒的抢救、康复训练等20余项新技术业务,填补了呼伦贝尔地区精神卫生领域的多项空白,部分达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对患者的服务水平。

抚慰心灵,和谐社会

   新班子组成后的首次全体职工大会上,张雄院长就强调指出,我们所从事的是关乎人个体及整个社会是否和谐的“心”的工作,塑人“心”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需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光荣的职业。于医院,我们要坚持人文情怀,彰显人性光辉,建设“心灵的驿站,健康的家园”;于社会,我们要着重“心”育,建设和谐社会。

(一)施仁爱,行人性化服务

    医院在对外宣传中强调,人们应从医学、人文学的角度看待精神病患者,他们和患有其它疾病的患者一样,是病人。他们发病时的表现只是疾病的表现,精神病人也是有人权的独立个体,他们的人格应该受到尊重。全社会应该给予精神病人足够的尊重和善待,多一份关爱,少一份歧视。

   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突出了人文性,施以人性化关爱。医院确立了“以人为本、爱心为灵魂、慎独为根”的护理理念,以“满足患者身心健康需求”为临床护理的发展方向。深化亲情服务、感动服务和人性化服务,医护人员与患者同吃、同住、同呼吸,共同承担痛苦、共同分享快乐,在尊重、理解、平等的氛围中加强与患者的心灵沟通,给患者以家的温馨和亲人般的关怀。在不同的节日、患者的生日,都精心设计服务环节。每周科内组织一次医患联欢会,每月院内组织一次医患联欢会,重大节日前全院组织大型的医患联欢会、医患趣味运动会及患者艺术作品展、患者演讲等系列活动。每科阳光大厅配有移动音箱,每天组织患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配备了小音乐盒,在患者起床、吃饭、输液等时间放优美的音乐,舒缓患者紧张心理。与患者家属建立微信群,方便患者与家属沟通。召开患者及家属座谈会,征求家属意见。同时,关心、关爱医护人员,经常为医护人员开展拓展训练及集体心理疏导,使他们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康复率,降低他们的再次住院率,使患者走出医院后能较快、较好地融入社会且能够有“尊严”地生活,医院在临床加大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力度,实施了“个体和团体心理治疗”、“社会和家庭支持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

   改变过去单纯的药物治疗,而转向药物、心理、行为、物理、音乐、生物反馈、磁疗、工疗、农疗、娱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

   同时,加强对患者的职业康复训练,建立医疗与康复相结合的全程服务体系。院内成立了职业康复训练中心,建设了患者户内、户外功能锻炼场所,今年将要建设门诊患者康复大厅和洗车房。根据不同的病患群体、个体,将太极疗法、心镜疗法、观鱼疗法、代币治疗、毛氏精神疗法等纳入康复治疗中。院外加强与社区卫生中心的联系,定期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稳定患者职业康复训练的有关工作。对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和康复指导,并进行适时的心理辅导。对生活有困难的患者家庭,组成青年志愿服务队给予帮助。建立出院患者回访记录,注重患者出院后的康复和随访工作。为患者架起重返家庭、社会的桥梁,帮助其寻找工作,使其真正回归社会。近两年,已有79名患者重新返回工作岗位,其中1人考上了公务员,6名青少年考上了大学。

(二)重“心”育,建设和谐社会

   领导班子深刻认识到,医院由原先的精神病院最终转变为全市的精神卫生中心,这不仅仅是名称的转变,更重要的是职能随之增加、责任随之增大,必须与时俱进,有效拓展服务领域,全面承担起组织和社会交付的重任。近年来,在新班子的带领下,医院已由过去单纯地对住院患者进行治疗,转向了预防、治疗、康复、培训、回归社会一体化。

   积极构筑“社会心理支持和心理卫生服务网络”。医院在对院内患者进行治疗的同时,非常关注社会人群的心身健康,相继成立了“呼伦贝尔市精神病防治康复中心”、“呼伦贝尔市老年病康复中心”、“呼伦贝尔市心理咨询治疗中心”、“呼伦贝尔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呼伦贝尔市市民心理健康促进学校”、“呼伦贝尔市自愿戒毒所”、“呼伦贝尔市医学会精神卫生学分会”、“呼伦贝尔市心理卫生协会”、“呼伦贝尔市睡眠医学中心”。在呼伦贝尔地区人口较密集的区、市建设了高标准的“心理咨询治疗门诊部”。心理咨询专家深入农村、牧区、社区、学校、军营等宣传、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发放“精神(心理)健康处方”、“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手册”,同时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活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率先在内蒙古自治区建立心理援助热线。

   构建网络,强化公共服务。2010年以来,医院以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为载体,在构建呼伦贝尔地区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网络和强化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建立全市完整的精神卫生疾病防治网络,医院选派专业人员走遍全市各旗市区和综治、公安、民政、人社、残联六部门,建立并完善了旗市区、街道(苏木、乡镇)、村(嗄查)三级严重精神障碍管理体系和以卫生部门为主体、社区为基础、社会相关部门参与的精神卫生防治网络。网络建立之后,为已录入网络的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全面开展了社区诊断复核、危险性评估、免费服药、常规化验、应急处置、随访等工作。2015年,呼伦贝尔市被确定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试点区,具体工作由市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完成。医院迅速启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体系建设,依托残联和社区现有机构,建立全市精神卫生防治康复社区服务站。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了全市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网络覆盖率达到100%。2015年末,全市录入严重精神障碍信息系统10348人,患者检出率达到4‰以上,超过国家检出率(平均3.52‰),年管理率89.34%,治疗率47.81%,随访31823人次,均处于内蒙古自治区领先地位。

   医疗救助保障体系建设也是医院几年来一直努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现已开通新农合、居民、职工门诊报销;民政、残联救治救助,保障肇事肇祸患者治疗经费。医院每年都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数百万元,对住院患者实行最高限价管理,为患者提供日常用品等,有效地缓解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天道酬勤,真情回报

    几年间的跨越式发展,医院焕发着勃勃生机,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先后收到患者的感谢信、锦旗和镜匾数百件,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先进集体、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三好一满意”活动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内蒙古日报社授予的百姓口碑金奖单位等多种荣誉。

   医院已经实现了由单纯治疗型转向预防、治疗、康复、培训、回归社会一体化,从单纯药物治疗转向药物、心理、行为、物理、音乐、中西医结合多种治疗,从重视对患者服务转向既对患者服务又为全社会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健康服务,从封闭管理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开放管理的格局。

    如今,她已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她走出了一条以“心”慰“心”,以“心”育“心”的特色之路,她“在心灵的田野里播种希望”。